麦收皮炎

麦收皮炎

概述:本病亦称麦芒皮炎,民间称为麦疥或麦毒,是麦收期间常见的皮肤病。接触麦穗后先感皮肤局部发痒的症状,于当天或过一天即在接触部位发生少数散在性针尖至粟粒大小红色丘疹或红斑,常伴有搔抓伤,自觉瘙痒。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病因:尚未定论,大都认为系麦芒刺激所致,但亦有认为系由于镰刀菌所致的过敏反应者。本病均发生于参加麦收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有认为系由于镰刀菌所致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接触麦穗后先感皮肤局部发痒,于当天或次日即于接触部位发生少数散在性针尖至粟粒大小红色丘疹或红斑,常伴有搔抓伤,自觉瘙痒。重者可出现丘疱疹和小疱,以及因搔抓而出现糜烂面,数目多而较密集,少数病人可出现荨麻疹湿疹样皮炎。发病部位因劳动方式不同而有差别,主要见于接触麦穗和麦芒部位。少数患者亦可泛发全身。一般在停止接触后4~6天即可消退。

并发症

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诊断:根据接触麦穗后先感皮肤局部发痒的症状,当天或次日在接触部位发生少数散在性针尖至粟粒大小红色丘疹或红斑,常伴有搔抓伤,自觉瘙痒。重者可出现丘疱疹和小疱,以及因搔抓而出现糜烂面,数目多而较密集,少数病人可出现荨麻疹湿疹样皮炎。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治疗:首先应停止接触麦穗和麦芒,局部可用止痒洗剂(如石炭酸炉甘石洗剂)或用马齿苋、蛇床子等煎水洗。重者可内服抗组胺类药物或清热解毒的中药。可参见急性湿疹。

预后

预后:一般在停止接触后4~6天即可消退。

预防

预防:尽量避免麦芒刺激,收麦时可穿长袖衣裤,并将袖口、裤口扎紧,劳动后及时清洗皮肤(避免用肥皂)。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